【聯合報/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口述】 23/05/2013
台灣財富管理市場很大,但真的是「財富管理」嗎?一般來說,財富管理生態圈的價值鏈,主要是由基金公司、通路性質的銀行或保險公司,以及最終的客戶端,倘若這3點有效地連接起來,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。
「財富管理」到底應該怎麼做?現階段,最大宗的可能落在「銀行」這一塊,因為銀行是通路,它能接觸到很多存款戶,每當存款戶有錢了,客戶就會想進一步去做財富管理。
在過去,「財富管理」這4個字的前身叫做「理財中心」,往往建置在銀行裡頭;隨著國外開始引進一些「Asset Management(資產管理)」等概念,理財中心的定義範疇才擴大到財富管理。
就財富管理的原始定義來看,所謂「管理」應該是著重於穩健、穩定的報酬,讓客戶資產成長、讓財富增加;但是,受到銀行追求短期利潤,以及銀行人員背負的收入壓力影響,許多財富管理公司開始流於短線交易買賣的手續費,而不是財富管理的管理費。
當財富管理公司「交易面」大於「管理面」時,生態圈不僅變得偏頗且失衡,客戶最終的理財訴求,例如長期退休金規畫等,也會變得無所適從。
一套良性的「財富管理」制度,背後最大功臣莫過於「穩健商品的提供」。首先,由於台灣股票交易手續費過低,使得國人養成「短進短出」的投資習性,嚴重缺乏「中、長期持有」的理財概念。
也因為短線的投資習性,讓台灣許多金融機構推出許多「高報酬率」、「打敗大盤」的投資商品;但客戶不知道的是,市場一旦波動過大,往往都會發生「賺了價差、賠了匯差」的窘境。
就像最近5年來,高收益債券、新興市場債券成為投資界「新寵兒」,但供需若開始失衡,「這個泡沫絕對會破」。
隨著財富管理公司競相推出「千奇百怪」、「出奇制勝」的投資商品時,投資人須謹記「理財是理性的」,不如回頭想想,長期、穩定、波動小的正報酬商品,才可能會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。(記者黃郁文記錄)
全文網址:udn個人理財 - 理財百寶箱 - 生活理財 - 提供穩健商品 財富管理的正途http://money.udn.com/mag/wealth/storypage.jsp?f_MAIN_ID=331&f_SUB_ID=3418&f_ART_ID=290525#ixzz2WsBmaPD0
Power By udn.com